天才一秒记住【墨墨文学】地址:mmwx.cc
姜小豌将姜宝山昨天抓的松鸡给炖了,想给她爹补补身子。松鸡肉在灶上炖了一下午,香酥软烂,汤汁鲜美,把顾明堂吃得心花怒放,恨不得连骨头一并嚼了。
在顾明堂吃了一只鸡腿,又将罪恶的筷子伸向另一只鸡腿时,姜小豌忙不迭地抢下来放到姜宝山的碗里,然后朝顾明堂直瞪眼,这人也太贪了吧,吃了一只鸡腿还想两只,好意思么!
姜宝山乐呵呵地把鸡腿又夹到姜小豌的碗里,“丫头,你吃吧。”
姜小豌再把鸡腿夹回去,不容置疑道:“爹,您吃!吃啥补啥,吃了鸡腿您的腿也好得快些。”
跟着随手夹起鸡屁股扔到顾明堂碗里,故作大方道:“明堂哥,你也补补。”
顾明堂:“……”
什么叫差别待遇,这就是!
饭后,姜小豌从房里拎出个包袱来放在桌上展开,对桌边喝茶的姜宝山道:“爹,我给您做了两双鞋,您试试合脚不。”
顾明堂一瞧,那是两双崭崭新的布鞋,都是绒面的,一双黑色,一双青色,样式大方,针脚细密,鞋底也挺厚实,看上去结实又耐穿。
“好,爹来试试。”姜宝山欣然除了左脚上的鞋,将黑色的新布鞋套上,在地上铺的一块垫子上踩了踩,然后赞道:“不错不错,大小正合适,穿着挺舒服。不过啊,小豌,爹有一双就够了,记得玉书的脚跟爹的一般大,那双青色的不如就给他穿好了。”
顾明堂心中一动,玉书是什么人,姜宝山怎么对此人这么好?难道比他这个义子还要亲?
姜小豌不以为然,“他又不缺鞋穿,想穿新鞋直接在县里买就是了。”
姜宝山却很坚持,“买的跟你亲手做的哪能一样。下回玉书再回村,你就拿去给他吧,他肯定高兴。行了,就这么说定了。”
姜小豌只能道:“行行行,给就给吧,真是便宜他了。”
姜宝山呵呵直笑,“你这丫头,什么便宜不便宜的,都快成一家人了,还这么见外。”
一家人?顾明堂忍不住插了一句:“义父,玉书是谁啊,好象没听过。”
姜宝山半是心酸半是欣慰道:“他啊,你不认识,是大槐村人,姓赵,和小豌自小订了亲。那孩子是大槐村出过的最年轻的秀才,学问在十里八乡都是有名的,现在白杨县衙当书吏,为县太爷誊写公文处理文书什么的。本来小豌十五岁时就要过门的,不想她娘突然去了,这门亲事就暂时搁了下来。不过再有两个月小豌就满了三年孝期,到时候就可以张罗着办喜事了。”
中了秀才就有了功名,拥有了一般平民所没有的特权,何况赵玉书年纪轻轻还能得到县太爷赏识破格录用为书吏,无论身份地位都比普通人高出一等。而姜家只是平头百姓,任谁看能够与赵家结亲都算是高攀了。
不过早年间姜赵两家都是普通庄户人家,不分高低。姜家有姜宝山和李秀兰两个劳力,一个打猎一个采药,虽不能发家致富,一家人却也不愁吃穿,比大槐村大部分以种地为生的村民要强。而赵玉书的爹赵怀良体弱多病,常年药不离口,难以进行辛苦的田地劳作,家里的生计主要靠赵玉书的娘方月娥做绣活来维持,因此日子过得有些紧巴巴的。
不过,虽然家境捉襟见肘,要强的方月娥却还节衣缩食供儿子赵玉书进大槐村里的私塾读书。而赵玉书也很争气,在私塾十多个孩子里读书最刻苦,功课也最好,时常得到先生夸赞,给爹娘脸上增添了不少光彩。
然而到赵玉书八岁时,赵怀良病情加重,药费见涨,家里境况愈加艰难,无法继续负担赵玉书的学资。方月娥焦头烂额之下便作主请了媒人上姜家向时年五岁的姜小豌提亲,一来为丈夫冲喜,二来也想缓解一下家里的窘迫状况。
姜宝山与李秀兰商量了一个晚上就同意了这门亲事。赵家虽然条件不咋的,但赵玉书却比较出挑,眉清目秀斯文懂礼,谁见了都要夸一声,不像村里其他顽童整日只知调皮捣蛋四处撒野,若能继续读书或许日后真的会出人投地。
订亲以后,姜家便开始按照约定承担赵玉书读书的一应开销费用,还三五不时接济一下赵家。虽然赵怀良拖了一年还是不治身亡,姜家也没心生嫌隙向赵家退婚,而是一如既往地给予扶助。
姜小豌穿过来不久便得知自己小小年纪已经被爹娘订了一门娃娃亲,差点没离家出走去逃婚。她一个新时期的大好姑娘,岂能被万恶的包办婚姻给束缚了。然而她很快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以自己现在这个身体的年龄,以这个时代的落后与封建,自己出走只有死路一条,于是逃婚计划就此胎死腹中。
接着当姜小豌又考虑如何想个由头让姜氏夫妇退掉这门亲事时,她第一次见到了赵玉书的真人,倒是生出了一些不同的想法。经过一番权衡利弊深谋远虑后,姜小豌改变初衷暂时接受了这门娃娃亲。
当时六岁却是成年人心态的姜小豌自然没有恋童癖,会对年仅九岁的赵玉书一见钟情,只是这穿着寒酸却干净清秀的小男孩在当时一众面目模糊麻木不仁的大槐村村民中算是与众不同一枝独秀,让她看得最顺眼罢了。反正她年纪尚小,要成亲还早得很,倘若大了以后赵玉书果真有了出息,而自己又能喜欢上他那是最好,实在没感情的话她再想办法悔婚也不迟,到那时她就算真要离家出走,也肯定比现在要有资本有底气得多。
就这样,姜小豌安安心心地做起了赵家未过门的小媳妇。
而赵玉书寒窗苦读十载,于十八岁时不负姜赵两家厚望,一鸣惊人考中秀才,其后更进入县衙当了差,不止光耀了赵家门楣,让苦熬十多年的方月娥终于在乡亲们面前挺直了腰杆,连姜氏夫妇也跟着面上大大有光,为当年结下了这门好亲事而庆幸不已。
虽然小小书吏无级无品,做的也是衙门里最低等的文书处理档案记录的工作,但怎么说都有了一定身份,而且现任县太爷马正清家产丰厚出手大方,赵玉书不仅每月能固定领到二石大米的纸笔费,隔三差五逢马县令心情好时还会给属下发放各种津贴和补助,一年上头下来赵玉书各种进项折成银子能有个几十上百两,这可比一颗汗珠摔八瓣、从地里辛苦刨食的泥腿子要强得多了,大槐村人无不艳羡。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