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方翰韬本以为李靓是在批评汉儒夹带私货的目的,没想到李靓批评的只是汉儒的手段。
目的没问题,主要是活干得太糙了。
“所以你读经,切记汉儒这反面例子,而是要多想想,六经之中,有哪些可以为我所用,我们读经书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自己对个人修养要有自己的看法,对治国要有自己的理念,最后要用六经的经文来将你的看法与观点表述出来,这才是我们读经的目的。”
李靓这一番教导让方翰韬茅塞顿开,他之前总以为像古代人读经,那是微言大义,一字不敢改,对孔孟这些圣人是推崇备至的态度,没有自己的观点。
带着这种现代人对古代人的刻板印象,方翰韬这经书就读得非常之死,有些地方就钻了牛角尖。
殊不知汉儒宋儒都是儒,但这俩儒之间的差别,可比基督教和绿教差别还要大。你们汉儒有汉儒的玩法,但现在版本更新到大宋了,按照我们宋儒的规矩来!“那敢问盱江先生,那胡瑗先生,他的一家之言为何呢?我实在是驽钝,还看不出来,请先生为我解惑。”
原理讲完了,方翰韬请李靓讲一下例题。
“我与泰山先生,也就是胡先生的学说之间差异颇多,他的学说看似为儒家,实则内里为法家,一时半会讲也讲不完,这样吧,我挑其中的一个例子来讲,让你感受一下什么叫外儒内法。你能否举一反三,就看自己的悟性了。”李靓讲道。
“晚辈洗耳恭听。”
“胡先生的口义里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礼反人情,你觉得他的这个说法,是出自脱胎自哪里?”李靓问道。
“应该是荀子吧,毕竟荀子提礼最多,而孟子只是提仁,孔子……孔子什么也没说,”方翰韬有点不太肯定,只能凭借自己大概的印象来回答。
“不错不错,那咱们接着往下探究,为何礼会与人情相悖呢?礼毕竟是人制定的,为何偏偏要和人的自然习性反着来呢?你不觉得这很奇怪吗?是不是有点说不通?泰山先生这里是不是有破绽漏洞呢?”李觐追问道。
方翰韬听李靓这么说,也觉得胡瑗这里犯了个天大的逻辑错误,但他也搞不太清楚,胡瑗毕竟是天下名儒,这么简单的错误他怎么可能会犯,这里面肯定还有文章。
“那要么是礼有问题,要么是人有问题,这俩肯定有一个在胡先生那里有问题,不然真的说不通。”方翰韬只能这么给李靓回答道。
李靓听方翰韬如此讲,笑道,“礼是圣人作的,怎么可能有问题,在胡先生那里,有问题的是人?”“人?人怎么有问题?”方翰韬没整明白。
“因为,胡先生认为,人性本恶。”李靓一句话,就让方翰韬明白了。人性本恶,那就自然与礼相反了。
“所以方小友你看,性恶论,性善论,争执千年而不休,你以为大家争论真的是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吗?”李靓说道。“人性是否真的是善是恶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你的学说所产生的主张,我这样子说,方小友你是否能明白?”
方翰韬恍然大悟,如果一个学者说人性本恶,不用迟疑,接下来的套路就是人性这么恶劣,必须要用圣人的礼来管束。
这个礼,也可以替换成法,圣人,也可以替换成君主。
早该管管了!
方翰韬这下子终于明白,为何荀子一个儒家代表人物会教出来韩非子与李斯这俩法家宗师了。也明白为何李靓会说胡瑗是外儒内法了。
说你人性为恶,其实就是为了管你来找的借口和设定罢了。原来,这才是经书的高级玩法,方翰韬有点摸着门路了。
第二十六章六经注我开生面
搞明白了宋代经书的玩法后,方翰韬再反过头来审视自己之前读经的方法论,确实是不对路。正确的玩法就是引用经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经文只是一种表达工具罢了,要学会灵活的使用。反正千百年下来,诸子百家说啥的都有,就看你怎么选了。
就比如你如果想要好好管一管这些刁民,加强中央集权,构造大政府,那就取材荀子的性恶论,再从别的经书子书里摘一些观点,最后形成你的结论。
相反如果你想抗议官府剥削太重,构建小政府大社会,那自然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再整点老子的观点。具体论证的质量如何,就看你拼接的手段怎么样。
就是一个字,缝!
这也是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之间的区别。照着李靓的指导,方翰韬重新开始读周易。
按照李靓的说法,想要学明白经学,周易是一切的基础,也是群经之本。周易全篇的组成其实十分的复杂,分为易经与易传。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