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又不傻。谁好谁赖还是分得清的,张县令是那种能大方发给他们工钱的人吗?没让他们背着高利贷上班都算不错了。
是那个种破方府判来到无锡县,在铁监画了几个圈,让包括朱源样在内,横林镇的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可惜,未源群在铁监工作也有一段时间,却从来没见过那位方府判。想到这里,未源群心中微微有些遗概
但还没等他感叹多久,进铁监掏出工卡点卯登记,准备上工时候,工头突然过来,给朱源群他们安排了新的任务。
这个是来自方府判的亲自指示,让在场所有工人顿时打起了精神。
原来是有一批来自宜兴县的流民,要补充进铁监,充当劳动力,朱源样他们这些老员工们,以一对一的帮扶形式,各自带着这些流民们熟悉铁监的规章制度,帮助他们快速融入铁监的生产环境。
换句话说,他们这批员工,也要成为师傅了,当然按照铁监的习惯,他们这也不是白干,带完这些流民之后,号有一笔额外的师傅工钱发给他们。
众位工人一愣,而朱源群一听这个,瞬间就来劲了。
有了这笔额外的收入,他就能把家里欠南婵寺质库的高利资还完了。距离他攒钱娶胖妞的人生目标,又进了一大步!
第三十一章归佐南州县邑新(下)
黑压压的一片难民聚集在铁监外空地处,黑压压一片,面容麻木呆滞。他们是由宜兴县相关官吏组织下,第一批转移到此,由无锡县铁监来接收的。
两县之间距离并不近,虽然可以走水路,但是这些流民本来就状况不佳,又是拖家带口,一番舟车劳顿下,精神状态十分萎靡。
按照铁监之前的安排,已经有几十名铁监民工架起大锅,开始熬粥煮米,铁监的燃料已经全面改为石炭,石炭比木炭耐烧,火力更旺。不多时,锅中云雾蒸腾,稻米的香气袅袅而出,人群瞬间骚动了起来。铁监的民工们不得不出面赶紧维持秩序。
“没事,刘老丈,不用去挤,大伙都有粥喝。”朱源样对眼前的老者语气柔和的说道。
朱源样也跟着工头一起,按照之前的方案和沈官人的分配,来到人群中,找到了宜兴县的胥吏,开始交接自己负责的流民。
刘老丈一家,就是他要负责的流民。按照铁监和工头之前的短暂教导,他开始对刘老丈一家做安抚工作。说是安抚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唠嗑聊天。同样都是底层出身,大家也没啥隔阂,共同话题很多,家常一唠,外加给刘老丈一家发点铁监这里的小零食。
很快,朱源祥就和刘老丈一家关系混熟了。
原来刘老丈一家是淮南东路的毫州人,在当地家里有一百多亩地,家境殷实,算是中小地主。
毫州那地方朱源样也知道,靠近东京,是漕运路段,严格来讲,毫州跟河南的民风习俗和河南更像,眼前的刘老丈就一口河南口音。
因为去年的六塔河决口回河,引发的北方大水灾,在加上为了保证东京的漕粮供给,毫州当地官府征伐徭役纤夫,保证漕运不断。
天灾人祸之下,刘老丈一家只好携家带口,推着平板车,把家里细软值钱的东西带上,出来逃荒。
“跟俺一起逃荒出来的同乡老李,几天前不中嘞,唉,叫他别喝臭水沟里的水,他偏不听,死的时候,肚子鼓得都跟个球一样,撂下的俩娃,只好我帮他养着嘞。”
刘老丈慈爱的摸着眼前两个的小孩的脑袋,边絮叨说着自己和其他河南老乡的逃荒经历。
“这俩娃是老李家的患?”朱源样听着大为震惊,纳间的问道,“那老丈家里的娃呢?当时不是带着一起逃荒出来了吗?现在哪去了?”
“饿死了,在宿州那里就饿死了。”刘老丈平静的说道,仿佛是说一件家常小事一般。”俺娃平常就瘦,熬不得饿,不像老李家这俩惠,平常吃的好,胖得圆鼓鼓的。”
朱源样看着刘老丈身后,那两个骨瘦如柴的小孩,一时之间都不好说什么了。
眼前的这股流民,基本情况和刘老丈这一家都差不了多少,本来大宋的破产抛荒的农民百姓就多,再加上去年的大水灾,更是乱了套。成群的难民往南方跑,来到常州的农民,只是这庞大难民潮的小小一部分詈了。
这时粥熬好了,朱源祥便按照铁监的规矩,拿着工卡,领着刘老丈一家去排队取粥。一大碗热乎乎的粥食进了肚,刘老汉那麻木的脸上,才终于有了些许活色,逃荒路上奔波这么久,他这是第一次有了吃饱了这种感觉。
待得施粥完毕,都吃好了饭食。接下来铁监这里,在县令张诜和沈括的指挥下,由铁监的工人民夫将这些流民,组织成了班组保甲,如同铁监这里的生产分班一样。整理好了队伍,便领着他们先到搭建好的营地入住。
由于时间紧凑,这只是搭得简易窝棚,还是请禁军那边的人帮忙一起搭建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抖音小说】《北美新神》《历史直播,开幕暴击》《致命打击:枪火游侠佣兵路》【创读小说】《长生从御兽师开始》【跳跳糖小说】【追看书】《阵问长生》《攻略男配的正确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