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墨墨文学mmwx.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者有话要说:
开新文啦✿✿ヽ(°▽°)ノ✿俩个主角的视角都有,所以是互攻~鉴于有读者总是质疑几十亩地会穷的问题,方便面特意回来科普一下。1、首先唐宋时期一亩地约等于0.87亩现代的地。2、唐宋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亩产平均在2石(118公斤),有些地方甚至只有1石(59公斤),3石也有,但只是江南少数地方。3、唐朝的丁分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的事情就不说了,宋代不抑兼并,所以雇佣制度的发展只要初高中历史有认真学习应该就不会忘记。4、唐宋时期南方地区一州之地大约只有三四万户,十几万口(口指的是男性)人,所以地广人稀,一户拥有几十亩地一点也不奇怪。5、宋代分户等,乡村五个户等,城市十个户等,以经济情况来划分,就以土地来说,50~70亩只能算是自耕农;20~50亩地的是半自耕农,属于四等户;20亩以下的属于五等户,为了谋生只能沦为佃客;6、那时代苛捐杂税众多,正税一种,杂税十几种,为了逃避赋税,也使得依附官户的佃客越来越多。7、宋代厚嫁之风盛行,富贵人家女儿嫁妆至少几百贯钱,还有随嫁的房产田产等,可了解苏辙嫁女等示例。8、以上科普的知识并非胡编乱造,有资料为证。相关资料请翻阅《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婚嫁篇、《宋代雇工问题》、《宋代农民负担问题》、《宋代田制思想》、《关于宋代形势户问题》、《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发展》
广袤的田野上,沟壑纵横。寥寥十数人的身影散在四处,锄头时高时低、若隐若现。
温暖的春风中夹杂着一丝冷冽的寒风拂来,一块田地上长着两尺高的新苗的叶子便摇摆了起来。
这块田地边上的田埂里,正走着一位身形颀长,颇为瘦弱的放牛少年郎。其身后跟着一头边走边对嫩草依依不舍,偶尔回头啃上几口的老牛。
“走快些。”
放牛的少年回过头,催促了老牛一番。
少年十七八岁模样,长得普通但是也算清秀,沙哑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娇嫩,辨不出男女。
老牛“哞——”地回了一声,也不再留恋嫩草,甩了甩尾巴走到了道上。
这时,道上由远及近一道倩影。一个风尘仆仆模样的女子来到少年的面前,询问道:“请问李崔氏家是这儿吗?”
女子的头发用老旧的簪子贯着,便知已然及笄多年。只是她虽身形纤细,肌肤却白嫩如少女。身穿朴素的衣物、背着一个装着衣物和干粮的竹篓子,虽风尘仆仆,可也掩饰不住她的容姿。
少年怔了一下,反问:“李崔氏?村中姓李的人家有几户,可是他们的娘子姓什么我却并不清楚。”
女子细想了会儿,道:“村里许是唤她‘李大娘’。”
少年恍然大悟,指了指竹林后边的一处屋舍,道:“沿着道往北走,过了一片竹林,那儿便是。”
“多谢小娘子了。”
女子向少年道了谢,便往少年所指的方向去了。
少年古怪地看着女子的背影,嘀咕道:“她是怎么看出我的身份的?”
女子到了李大娘家,唤了一声:“姨母。”
李大娘闻声从屋内出来,看见立在门口处的女子,怔了一下,旋即喜道:“这是纪娘?你怎么来了!”
夏纪娘进了屋,又将竹篓子放下,道:“爹娘说快到春耕时候了,姨母一个人想必忙不过来,所以让我过来帮忙。”
不过她隐了一些话没说。
当初她的阿娘让她过来帮姨母的时候,二叔父和三叔父那边可没少指责她跟阿娘的胳膊肘往外拐,不帮着家里却帮娘家。
“他们有心了,只是你们家不需要忙吗?”
李大娘拿出大水壶来给她倒了一碗水解渴。
“有素娘和晟哥儿他们帮忙,还忙得过来。”
李大娘这才道:“那就好、那就好。”
忽而又想起了什么,拧眉问,“锦哥儿还打算考进士呢?”
夏纪娘听到这话,眉头也是微微皱了起来,随后点了点头,道:“大哥说好不容易等了三年,若是放弃便前功尽弃了。他想要考中进士,也想光耀门楣。”
李大娘低骂了一声:“他都考了十几年了!这些年只埋头读书,也不管家里的死活!你们家里的情况若是好些,他考个几十年倒也无所谓,可你们家还未分家,十五口人,仅靠那七十多亩田,该如何活?我听人说进士科不中可以去考别的科,别的科容易,他为何偏偏执着于进士科?”
“大哥说进士科虽然难了些,可日后从仕,升得快。”
“净做这等美梦!他若是肯考别的,或许早便中了,当个小官也好啊,好歹能为你们撑腰了。这十几年什么也没考中,你二叔和三叔家没少说你们家的闲话吧?”
李大娘又怒其不争地骂起了她的外甥来。
李大娘是长辈,她骂夏纪娘的兄长,夏纪娘不能阻挠,但毕竟涉及兄长便也不曾开口附和。过了会儿,夏纪娘见李大娘对她的兄长越发不满,便忙从中斡旋一番,转移话题道:“这儿变化很大,三年不曾来,我险些认不得路了呢!”
李大娘又岂会不知她的心思,便就此打住话题,顺着她的话答道:“可不是嘛,搬走了好多户,如今你来这儿时经过的村头,已经只剩下八户了。有的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卖田卖地或到城里去谋生,又有的给人家当佃客去了。”
夏纪娘暗暗叹了一口气,这种事情时有发生,在她们那儿也有。她祖父还庆幸当初没有分家,七十多亩田,一家十几个人打理起来才不会才吃力。这也得亏如今没了“丁税”,否则十五口人便是多缴纳十五份税钱了。
这种时候人少但是要打理十几亩甚至是几十亩田,这便十分吃力了。若不是因为李大娘家便是这种情形,夏纪娘也不会过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