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山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墨墨文学mmwx.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数、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
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为占筮的周易。又称术数,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我眼中周易内涵,修养。她好似一个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熏陶的女子,既给人以柔弱怜惜之感,又不免有种洒脱豪放之情。柔弱,在于她晦涩难懂,让人琢磨不透他的心思;洒脱,在于她每每有人占卜的时候,她都不会吝惜自己的知识。我喜欢这样的她,一个娇柔的女子,让人心疼,让人疯狂,有时让自己陷入沉思,无法自拔,正是有了她,让我对周易与中医有
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喜欢中医,喜欢周易,但更喜欢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我研究出来一下四点: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一定会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历史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无论是易经还是内经都强调顺应,这样才能天人相应,不生病,长寿。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
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
乃去。”在此把”不妄劳”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
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影响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
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
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
国学十二道
1、孔子为人之道。2、老子处事之道。3、庄子养性之道。4、孟子君臣之道。5、荀子学习之道。6、孙子韬略之道。7、管子教练之道。8、韩非子统驭之道。9、鬼谷子权谋之道。10、大学修身之道。11、易经天地之道。12、禅宗死生之道。
国学非常庞杂,几乎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批判也好,赞美也好,扬弃也好,发掘也好,一定注意不能伤及无辜。这就要我们首先分类国学,把不需要批判只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部分挑出来,好好保护之。因为这类国学是我们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有特色的宝贵遗产。
怎么分类国学能把优秀的部分挑出来呢现代学术界有一个分类方法,非常有效。就是把国学分两类:
进步性国学。
非进步性国学。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红楼之平阳赋》《从机械师开始无限转职》《逢君》《妖魔乱世,我能模拟修仙》《渣攻改造,BE改写HE》《买活》《吞噬星空2起源大陆我吃西红柿》《北宋穿越指南》《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竞选神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